掌握这5点,对比结构的文学评论没那么难写

我有一位学生jenny,他在写对比结构的文学评论时,经常头疼自己的得分点总是找不全,导致答题不全面。我想说,其实 对比结构的文学评论没那么难写 。最近她完成了一项作业:小说作者是如何利用对比的技巧,表达中心旨意这样类型的题目。看到这个题目她立马就想到了《台北人》中的短篇小说《一把青》,本以为自己评论很到位,可谁知得分不高,她给我发来自己写的评论:

《一把青》的故事,主要是写一个名叫朱青的女人,少女时期在南京,与一年轻飞行员郭轸恋爱,但结婚没几天,国共内战爆发,大乱,郭轸随着空军队伍被调离南京,不久便出事身亡。经过这番惨痛的生离死别,来台之后的朱青,简直判若两人,心已死去,乃抱玩世态度过日子,再也没有什么事能够伤她的了。

《一把青》的故事背景形成明显的对比。朱青与郭轸的恋爱,发生地点是抗日胜利后的中华民国首都——南京。丧夫之后的朱青,住在台北。在这里,空军眷属区也和从前一样,虽然空军里的康乐活动“并不输于在南京时那么频繁,今天平剧,明天舞蹈”。战后的南京,是小空军的天下,他们充满朝气,无拘无束,趾高气扬。在台北,空军则挤在新生社听靡靡之音。以前在南京,战事一旦爆发,飞行员立刻被调遣,上战场,在炮火中为国捐躯。如今,在台北,由于“这些年来,日子太平,容易打发”,那些“穿了蓝色制服的小空军”,无用武之地。

《台北人》里的每一篇,虽然都有今昔对比的中心主题,但没一篇像《一把青》这样,清清楚楚地划分为上下二节;上节叙述过去在南京的事,下节叙述现在在台北的事。主要由于全文结构上的这种明显界分,使这篇小说里今与昔之对比特别清晰,干脆,毫不暖昧混淆,转弯抹角。

读完jenny的评论,我对她说:“你这篇评论有一些问题,主要还是答题点太简单,只谈到故事背景和文章结构,角度还是比较单一。我们学习小说,知道小说包含了很多要素,需要从这个角度去想。人物、背景、结构、叙述观点、情节这些都是小说共有的要素,对比起来就可以从这5点去展开。

Jenny说:“老师我在写评论的时候经常不知道从哪些点答,碰运气,这次是因为南京和台北的对比一眼看出来了,我还很兴奋,以为答得特别好,没想到漏了那么多。”

那么,像这道题目就可以这么评论。根据《一把青》,我们重新梳理一下。

《一把青》里对比技巧的运用,几乎遍及构成一篇小说的每个元素。现在,我拟就《一把青》里人物、背景、布设、情节、结构、叙述观点等方面,探讨白先勇如何利用对比与对照,以衬托方式表达出“今非昔比”的中心旨意。(这段先总括一下)

首先谈人物的对比,我们只需要把文中涉及到朱青外貌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即可,把它们标注出来。文中为了凸显朱青的改变,白先勇在描绘前后的朱青之外貌言行时,用了许多强烈的对比。过去的朱青,“来做客还穿着一身半新旧直统子的蓝布长衫,襟上掖了一块白绸子手绢儿。头发也没有烫,抿得整整齐齐的垂在耳后。脚上穿了一双带绊的黑皮鞋,一双白色的短统袜子倒是干干净净的”。现在的朱青,却是“一个衣着分外妖娆的女人”,“穿了一身透明紫纱洒金片的旗袍,……一扭,全身的金锁片便闪闪发光起来”。她有“一头蓬得像只大鸟窝似的头发”,脚上“一双高跟鞋足有三寸高”。仅凭外表打扮,过去的朱青,给我们的印象,是自然,纯洁,朴素,拘谨。现在的朱青,是矫作,世俗,华丽,浪荡。朱青的长相、表情与性格,亦前后大异:在南京时,她是“一个十八九岁颇为单瘦的黄花闺女”,真正是一个灵秀的女孩。但十五、廿年后在台湾,失去灵性的朱青,肉身却发达起来:“腰身竟变得异常丰圆起来,皮色也细致多了,脸上画得十分人时,本来生就一双水盈盈的眼睛……露着许多风情似的”。过去的朱青,在感情中度日,异常敏感,多忧多愁。现在的朱青,麻木不仁,游戏人间,耽溺于声色之乐。

接着说背景的对比。《一把青》的故事背景,从前与现在,亦成明显的对比。朱青与郭轸的恋爱,发生地点是抗日胜利后的中华民国首都——南京。丧夫之后的朱青,则住在台北。战后的南京,是小空军的天下,他们充满朝气,无拘无束,趾高气扬,“手上挽了个衣着人时的小姐,潇潇洒洒,摇曳而过。谈恋爱——个个单身的飞行员都在谈恋爱”。在台北,空军则挤在新生社听靡靡之音,或像朱青的那些“空军小伙子”,专喜与异性胡闹说风话,关起门来打麻将。以前在南京,战事一旦爆发,飞行员立刻被调遣,上战场,在炮火中为国捐躯。如今,在台北,由于“这些年来,日子太平,容易打发”,那些“穿了蓝色制服的小空军”,无用武之地。

情节方面的对比,情节的对比在文章当中有很多处,我们只需要把最主要的找出来,在《一把青》里面最主要的情节就是朱青对于郭轸,小顾二人堕机身亡事实的前后不同之反应。同样的,找出前后两个地方对朱青的描写。当朱青得到郭轸在徐州出事的消息,她一边跑一边嚎哭,口口声声要去找郭轸。有人拦她,她便乱踢乱打,刚跑出村口,便一头撞在一根铁电线杆上,额头上碰了一个大洞”。之后她在床上病了许久,若非好心的师娘细心照顾,大概也无法活在人间的了。随着郭轸的死亡,她的灵魂也死了,剩下的,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。对于小顾的失事身亡,朱青的反应就完全不同。她倒也向师娘提了一下小顾身亡之事,并说她已把他的骨灰运到碧潭公墓下葬。但她说得那样平淡无奇,好像在叙述一件日常琐事。在南京,师娘尝试开导朱青,教她做菜,织毛衣。亦曾教她玩几张麻将牌。这些教导,当时没生效,丝毫未能排解她思念郭轸的心情。但十几年后,住在台北的朱青,居然青出于蓝:她变得很会做菜请客。刚刚埋葬了小顾的朱青,对着面前堆到鼻尖的筹码,不停地笑着,乐于自己“运气这么好”,而笑道:“今天我的风头又要来。”这种虚表的无谓欢乐,与心灵麻木死亡的悲惨事实,互相对比,是何等令人惋叹的讽刺!

叙述观点方面的对比,这个就需要我们学着去概括了,《一把青》这篇小说是采用师娘的观点,以第一人称写成的。师娘这一角色的主要功能,固然在于叙述朱青的故事始末,我们却不能忽略她本身在小说情节里的地位。她既是个怀有同情心的旁观者,也是推动故事的要人之一。作者借她的眼睛观看,借她的口吻叙述,一方面传达出第一人称小说较易引起的亲切感,另一方面却又保持了作者自己与小说人物的距离,而不失客观。师娘和朱青两个人,也是一个很好的对比。这二人的身世背景有许多相似处:两人都是空军太太,两人都死了丈夫,两人都先住南京,后住台北。可是,朱青前后判若两人,而师娘,虽然也让十几年的岁月“洒了一头霜”,本质上,性格上却前后一致,完全没有改变。

在全文的骨架结构上,Jenny之前写得非常好了,对比结构在《一把青》里面非常明显,上下节形成鲜明的对比。有的小说它可能就没有这么明显,他的结构可能是倒叙,也可能是插叙,针对这几种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的小说结构来分析。

Jenny听完之后,立刻就清楚了这类题型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对比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